金融翼投资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积极财

来源:东吴宏观固收团队

摘要

背景:自年起,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浮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下降,进出口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中央决定重启积极财政政策。

具体措施:本轮财政政策以大力度减税降费、大规模政府投资为主要特点,以大量的债券发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作为融资手段,力图通过财政直接扩张和间接扩张并用来抑制经济衰退。后期重视结构性调整,通过大规模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改善民生支出。

经济影响:本轮财政政策在我国经济低迷时期,成功使经济运行实现了“V型”反弹,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有实质性贡献。从年第2季度起,GDP增速连续四个季度上升。同时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比例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比例不断上升,已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

资本市场影响:年金融危机后,随着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我国股市触底反弹,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让债券市场迎来牛市;此后由于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各种国内外风险因素的干扰,年至年,股市和债市整体表现一波三折。

本文是积极财政系列报告的第二篇,旨在回顾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我国实施的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和相应政策效果,供投资者参考。

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始于年年底。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持续扩散的背景下,为了防止经济严重下滑,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扩大内需、加快基建投资等十项措施,预计年底前将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并首次提出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会议提出年经济5大重点任务,包括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此后,除了年和年财政赤字规模略有收缩,其他年份财政赤字均稳步上升,到年时到达亿元的规模,赤字率也从年的0.11%升至年的2.93%。

一、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及具体措施

1.1.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原因

(1)国外经济形势

从年2月美国次级按揭资产质量问题浮出水面以来,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于当年8月全面爆发,并且迅速扩散至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全球流动性危机,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国际贸易萎缩:年美国前7个月进出口差额-.5亿美元,同比减少0.1%;欧元区前7个月进出口差额由过去的顺差(年同期为亿欧元)转为逆差-亿欧元;日本前8个月进出口差额为56.6万亿日元,同比下降58.9%。经济衰退:数据显示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消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疲软,消费者信心指数屡创新低,失业率大幅上升,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迹象日益凸显;欧元区主要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年第2季度出现负增长,是欧元区成立以来首次出现整体负增长;当时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也于第2季度出现负增长,消费者信心指数在8月份跌至30.1,是自年有比较数据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势头也有所放缓。为此,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衰退中的经济:美联储动用了多种金融工具来缓解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美国财政部采取购买资产等多种举措以恢复市场信心;年9月18日全球六大央行发表联合声明,通过与美联储签署的掉期协议向短期信贷市场注资亿美元;同时欧洲、英国和日本等国央行也纷纷在国内出台相应政策。

(2)国内经济形势

年以来,面对国内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运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速在进入年后快速下滑,从的第4季度的14.2%下降至年第1季度的11.3%,减少近3个百分点;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并在年第4季度跌破10%,降至9.6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年第2季度的15.28%持续下降至年第4季度的9.8%,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年第3季度的16.22%持续下降至年第4季度的10.46%,均减少约5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下降。受世界粮食及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CPI和PPI在年也呈现出先涨后跌的趋势。尽管全年CPI同比上涨5.9%,PPI同比上涨6.9%,但从08年10月份开始,CPI环比增速连续出现负增长,12月PPI同比增速也降为-1.1%。随后物价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直到年第四季度才开始明显回升。

进出口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我国出口额、进口额以及进出口总额增速自年7月开始不断下降,11月出现负增长,且一直持续至年11月。

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年10月的22%下降至年2月的11.6%,降幅将近一半,且此后增速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股市大幅下挫。年9月沪市成交金额只有亿元,是年12月以来最低成交量。考虑到此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值增加的情况,当时股市的换手率实际上已经处于历史低位。沪市从年10月上证指数最高点.04点暴跌至年10月最低点.93点,跌幅超过70%,创下十多年来最短时间的最大跌幅,这其中既有经济下滑的影响,也有投资者恐惧心理的因素。系统风险的大量释放造成大幅度的财富缩水,投资者损失惨重。

面对不容乐观的经济前景,中央政府迅速做出应对。年12月,正式宣布年货币政策将由年底的紧缩转变为扩张,同时财政政策也由稳健转为积极,由此揭开了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序幕。

二、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年年底至年)

2.1.年年底-年:重启积极财政政策

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决定启动规模高达4万亿元的财政扩张政策,并且将年的预算财政赤字规模定为亿元,是年预算赤字亿元的5倍多。自此揭开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序幕。

这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与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财政扩张的政策措施相配合,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也有所放松。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4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4.14%下调至2.25%,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7.47%下调至5.31%,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两次下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其中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89%和0.99%分别下调至1.62%和0.72%;1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4.68%下调至3.33%;1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3.96%下调至2.88%;再贴现利率由4.32%下调至1.80%。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8.8%。

年财政政策大刀阔斧,预算财政赤字规模达亿元,是年预算赤字亿元的5倍多,同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调整增值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标准,并降低征收率,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年下半年以来,7次提高纺织、服装、石化、电子信息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多次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政策。取消和停征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据测算[1],结构性减税降费措施的实施,一年可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多亿元,相当于财政预算收入的8.3%,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增值税转型减负亿元;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减负近亿元;暂免征收储蓄存款个人利息所得税减负约亿元。

二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达到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亿元。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这些投资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和消费。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年全社会基建投资完成额比年增加42.16%,达到5.47万亿元。

三是大幅度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年我国全年发行国债达1.64万亿元,较年增长近1倍。另外,为增加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亿元。

四是增加财政补助规模,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年国家相继实施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对农民购买家电、汽车摩托车等商品,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试点城市的居民以旧换新购买家电,对符合条件的老旧汽车、“黄标车”报废并换购新车的消费者,财政予以补贴。截至年11月23日,“家电下乡”已累计销售下乡家电万件,销售额亿元,发放补贴资金58亿元。截至10月底,全国汽车摩托车下乡已补贴汽车93.9万辆,发放补贴资金35.1亿元;补贴摩托车万辆,发放补贴资金13.2亿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州和长沙等9省市展开试点的家电以旧换新进展顺利,截至11月23日,试点省市共计回收五大类旧电器万台,销售五大类新家电万台,销售金额89.7亿元。此外,加大了对“三农”的补贴力度,安排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8亿元。

五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4亿元,比上年增加.9亿元,增长20.2%;安排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民生支出.6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加.34亿元,增长29.4%。

年我国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扩大贷款规模。截至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高达28.5%,较上年上升10.7个百分点;M1增长率更是高达33.2%,较上年上升超过24个百分点。贷款规模增长幅度更是惊人,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增加4.7亿元。

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4%,且每个季度逐步上升。积极财政政策成效初显。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0%,增速上升4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同比增长42.16%,增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消费增速有所下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9%,增速下降6.8个百分点。受全球经济衰退需求下降影响,出口自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年出口总额较上年下降16%。

2.2.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年财政赤字规模首次达到1万亿元,当年发行国债达1.98万亿元,较年增加亿元,同时,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亿元,与上年保持一致。全年全国财政支出.38亿元,较上年增长17.4%。中央政府公共投资规模为亿元,比年预算增加亿元。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加财政补助规模,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标准达到元,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共补助亿元;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支出.01亿元;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支出.62亿元;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加农民补贴,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7亿元,增长18.3%。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9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2亿元。健全家电下乡政策,将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职工,增加补贴品种,大幅提高补贴产品最高限价。

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扩大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7.5%征收车辆购置税。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机场行李自动分拣系统、重型模锻液压机而确有必要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海南省开展境外旅客购物离境增值税退税政策,退税率统一核定为11%,起退点暂定为元人民币。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其中教育支出.34亿元,增长28.6%;科学技术支出.34亿元,增长14.3%;医疗卫生支出.35亿元,增长1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9亿元,增长14.8%;住房保障支出.73亿元,增长15%;农林水事务支出.66亿元,增长10.5%;环境保护支出.1亿元,增长25.3%;交通运输支出.25亿元增长19.3%。

年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着力于平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个目标间的关系,并逐步引导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加大了流动性回收力度。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2.1万亿元。为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较多地使用了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发挥其深度冻结流动性的作用。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累计上调0.5个百分点。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1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3%上调至3.85%;1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2.88%上调至3.35%;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

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6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低10.8个百分点。M1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年低1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速从上年高位逐步回落,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9%,增速比上年低11.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12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19%,比年初上升0.94个百分点。

年,我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其中基建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加18.47%,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同时,CPI和PPI分别较上年提高3.3%和5.5%,通胀苗头有所显现。

2.3.年:略有收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万亿投资计划和9.6万亿贷款的强力拉动有效遏制了我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使经济运行实现了“V型”反弹,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消除过度刺激的消极后果,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略有收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其中财政政策主要聚焦于以下几点:

财政支出增速放缓,赤字规模收缩。年我国全年发行国债1.71万亿元,但规模有所下降,较年减少亿元。全年全国财政支出.67亿元,较上年增长21.2%。全年安排中央政府公共投资亿元,比上年减少亿元。但财政赤字规模较上年减少了1亿元,回落至8亿元。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财政补助侧重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财政扶贫开发。全年支出.3亿元用于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亿元用于农业技术推广;.12亿元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1亿元用于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元和元提高到元和元。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到1多元,补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9亿元。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地区,对60周岁及以上居民发放养老金,补助亿元。

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元/月提高到3元/月并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对多种资源性产品、基础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实施较低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和减免77项收费和基金,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央基建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新疆、西藏及青海等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基建投资规模6.69万亿,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年住房保障支出.67亿元,增长75.5%;农林水事务支出.49亿元,增长22.4%;教育支出15.06亿元,增长27.8%;医疗卫生支出.17亿元,增长33.1%。

年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面对前三季度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10月份以后,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涨幅逐步回落等形势变化,又采取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等措施。年我国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M1增速大幅下降,仅为7.9%,较上年降低13.3个百分点。M2增速高出M1增速超过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低4.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债券融资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总体稳步上行,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年初上升1.82个百分点。

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3.8%和20.3%,基建投资额增长6.48%。但通货膨胀问题更加严重,CPI和PPI同比增速分别为5.4%和6.0%,均高于上年。

2.4.年:财政政策继续收紧,货币政策稳中有进

年财政投入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内需、社会保障、民生等领域,将重点放在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财政赤字规模进一步减小。年我国全年发行国债1.62万亿元,规模再次下降,较上年减少约亿元,较年减少3亿元。全国财政支出.25亿元,增长15.1%,增速较上年放缓近6个百分点,而财政赤字比上年在此减少亿元,降低到0亿元的规模,赤字率也从上年的1.74%下降到1.48%。

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对小型微型企业进一步实施所得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而且扩大了范围。大力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降低多种进口商品关税税率,以增加能源、资源性商品、先进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进一步落实减免蔬菜等一部分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增值税,以及减轻物流企业,主要是大宗商品储备仓库所占土地的使用税,进一步减轻物流企业以及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税收负担。进一步清理取消一部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年的3.12%提高到年的4%,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改革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在制度上基本得到解决。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2亿元,增长17.2%,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元增加到元,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5年基本建成多万套,覆盖面提高到12.5%;农村危房改造竣工万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1.3亿60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支持科技创新,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和共性技术研究等,年科学技术支出.5亿元,增长12.7%。加大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力度,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到年(5年)累计达到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比前个5年增加2.92万亿元,增强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到年(5年)累计达到1.14万亿元,年均增长24.1%。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由年的1.4万亿元增加到年的4.03万亿元,年均增长27.1%,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粮食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前几个月,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涨幅有所回落等变化,前瞻性地加强预调微调,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下半年则根据流动性供给格局的变化,连续开展逆回购操作,全年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亿元,开展逆回购操作亿元。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较大步伐,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基本与去年持平。M1增速继续下降,仅为6.5%,较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M2增速高出M1增速7.3个百分点,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0%,比年初增加8.2万亿元,同比多增亿元。社会融资增长较快,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融资结构更趋多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行,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8%,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成本降低。

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0.3%和7.9%,其中基建投资完成额增长13.72%,增速较上年翻了一番。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降至2.6%。通货膨胀得到缓解,CPI和PPI同比增速分别降到2.6%和-1.7%。

2.5.年:开启第二阶段积极财政

经过和两年略有紧缩的财政政策的调整,年我国重新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增加赤字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年我国全年发行国债达2.02万亿元,是自年年底重启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发行国债规模最大的一年,较上年增加约亿元。全国财政支出.26亿元,增长10.9%,同时伴随着结构性减税,财政赤字规模大幅扩张,达到0亿元。

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顺利推向全国,全年减轻企业税负超过亿元,促进了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为超过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取消或免征了34项中央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项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扩大了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范围,新增研发人员“五险一金”等扣除项目。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年增加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建设、科技发展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亿元,增长14.2%;医疗卫生支出.12亿元,增长26.4%;科学技术支出.59亿元,增长7.4%。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比上年减少,当年住房保障支出下降10.8%;节能环保支出也由于节能产品补贴政策到期后不再执行,下降9.7%。全年安排基建投资9.3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2.98%。

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年央行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主要进行了一些预调和微调。年下半年则针对流动性供求波动有所加大的新情况,综合运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有效熨平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同时对部分到期的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开展了续做操作。全年累计开展正回购操作亿元,开展逆回购操作约2.2万亿元,发行央行票据亿元。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央行自年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放开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至此,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人民银行仅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3.6%,增速基本与去年持平。M1增速有所上升,同比增长9.3%,增速较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M2增速高出M1增速4.3个百分点,剪刀差有所收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比年初增加8.89万亿元,同比多增亿元。小微企业、涉农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增量均高于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比上年多1.53万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总体平稳,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0%。

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9.5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9.1%和7.8%,基建投资完成额增长22.96%,比上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降为2.1%。

2.6.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年我国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开始从总量性政策转向结构性政策。

继续增加赤字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力度。年我国全年发行国债高达2.17万亿元,再次刷新重启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年度发行规模,较上年增加约1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亿元,增长8.2%,财政支出增速继续放缓,较上年减少2.7个百分点,财政赤字规模为13亿元。全年安排基建投资11.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0.92%。

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加大。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将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在全国范围纳入试点。研究制订了消费税改革方案,完善了消费税政策。在全国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适用税率,同时清理规范涉及煤炭、原油、天然气的收费基金。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继续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把暂免小微企业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改为长期措施;实施普遍性降费,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预计每年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多亿元。简并和统一增值税征收率,将6%和4%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为3%。

年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举措:非对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和信贷引导功能。新增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力度,加强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2倍,简并基准利率期限档次;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取消商业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限制。年我国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有一定程度缓解。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M1增速再次大幅下降,仅为3.2%,增速较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M2增速高出M1增速9个百分点,剪刀差再一次拉大。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比年初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8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16.46万亿元。12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7%,比年初下降0.42个百分点。

年,我国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3%。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继续提高,达到47.8%,高出第二产业4.7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4.73%和6.03%,基建投资完成额增长20.29%,增速较上年均有所下降。

2.7.年:坚持区间调控,更注重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

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加强预调微调,促进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继续保持支出力度。在年预算安排中进一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并使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加大支出力度。当年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到16亿元,赤字率也上升到2.35%。通过全面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强化督查问责等措施,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年我国全年发行国债高达5.94万亿元,其中包括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到期存量债务,以降低了利息负担,缓解当期偿债压力,为地方腾出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创造条件。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资规模,年安排基建投资.37亿元,比上年增加近0亿元。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竞争性领域投入和对地方的小、散项目投资补助进一步减少,更好地发挥投资引导作用。

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强度。对小微企业免征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或暂停征收57项中央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范围。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的实施范围。据测算,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税近0亿元,高新技术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多亿元。

强化财政资金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财政部联合中国建设银行等10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为亿元的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采取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措施,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启动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推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当年基建投资规模达到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9%。

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实际利率基本稳定,加强预调微调,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量价两方面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全年五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五次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包含四次普遍降准和五次定向降准,累计普遍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5个百分点,累计额外定向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至6.5个百分点。总的看,享受定向降准政策机构占全部金融机构的比例超过98%。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中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市场机制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将存款准备金由时点法考核改为平均法考核;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上升1.1个百分点。M1增速迅猛回升,达到15.2%,增速较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受M1增速大幅上升而M2增速小幅下降的影响,年M1增速高出M2增速约2个百分点,剪刀差得以收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3%,比上年末上升0.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多增1.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4%。12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7%,比上年12月下降1.51个百分点。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结构调整继续积极推进,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近60%,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9.76%和-2.94%,基建投资完成额增长17.29%,增速较上年均继续下降。

2.8.年:供给为主,需求为辅

年,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促进适度扩大总需求,力求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全国财政赤字安排亿元,比年增加0亿元,赤字率为3%,比年提高0.6个百分点。扩大的赤字,在适当增加必要财政支出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基建投资方面,年投资完成额为15.68亿元,较上年增加15.71%。

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中央财政设立一千亿降补资金用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进一步减税降费。全面实施营改增,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实行不动产进项税抵扣。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的免征范围,由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缴纳义务人扩大到不超过1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实行上述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0多亿元。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民生支出。年中央财政按城市、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5%、8%对地方补助。按6.5%左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元提高到元,个人缴费标准由每人每年元提高到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45元,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到亿元,同比增长10%,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加大扶贫方面各项支出力度,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增加亿元,增长43.4%。

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3月1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2月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下调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进一步改革,7月起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交存基数由旬末一般存款余额时点数调整为旬内一般存款余额的算术平均值,给予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上更多的便利性,提供缓冲机制,有利于促进市场流动性平稳、降低利率波动。为引导高杠杆的债券市场调整,央行从10月份开始重启14天、28天逆回购,这导致了金融市场在7天以及以下期限的流动性不足和资金利率的上升,金融去杠杆趋势愈加明显。截至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增长率11.34%,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M1增长率达21.36%,较上年上升近6个百分点。贷款规模平稳增长,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增加12.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8%,增速与去年基本持平。

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结构调整继续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度高达58.4%,比第二产业高出21.2个百分点,已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90%和-7.74%,均连续五年下降。

[1]







































贵阳治疗白癜风
兰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gess.com/tzfl/36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